Saturday, September 16, 2006

历史起伏的风景

和L老师聊了半个下午的电话,关于岛镇的“华文教育”。按厘清问题时先从定义切入的一般脉络出发,老师问了我对名词的理解。我方才觉察称说的内涵业已随着时代的嬗递而改变。从过去指涉由某种教育媒介语构筑的学习体制到今天单科学习却依然延续称说的境况,语词仿佛经历了错位的尴尬,成为一种被置错时代的事物(anachronism)。

我以为,现在岛镇的“华文教育”毋宁是指国家教育体制下,各种以华文进行教与学的“课程”(curriculum)。若说得通俗一点,即是科目。从这个角度看来,我们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华族社群虽然关注相同的议题,但岛镇的议题场在纵深结构上却与他国有着本质的不同。东南亚有些国家论及“华文教育”时,无可避免地涉及政治与社会环境所形塑的不同类型的教育模式。岛镇其实也曾经体验类似的复杂生态,而如今当我们谈起本土“华文教育”的现状与未来,更关注的也许是主流教育中的各种华文课程如何在不变的地缘与语文现实中,因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维系我们的生存价值。

后来说起近年来感受到的低迷:课无法让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活动缺少本地生的参与,戏找不到观众...老师温和地分享乐了她的观点。她觉得,我们眼下是在为过往的决策偿还代价;而老师听起来是乐观的。她说,水平的跌势已经或者就快要见底了,社会将有机会再次积蓄力量,创造新的局面。

听老师一说,我有种莫名的触动,自己或许正参与着复兴的计划。的确,就从这场教改开始吧,我想。希望教师与校园能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援,开创出语文学习的新生态,也攀附历史发展的新浪头。

3 comments:

陶然自得 said...

每次听到诸如“岛国的华文水平已经快要见底了,华文教育应该能翻身”的话语,总是觉得这种乐观的情绪是很缥缈的。什么是“快要见底了”?我们真的能够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吗?
你知道我不是一个悲观的人,可是不知怎么地,我总是乐观不起来。

Anonymous said...

怎样的华文水平才能够使大家满意呢?应该用什么标准去衡量?如果一直缅怀过去的光辉,我们拥有的只有遗憾。或许,积极一点还能见到一丝曙光吧。

Anonymous said...

很都时候当语文不与政治挂钩时,也许我们能做的会更多。现在课文不断删除、简化,我们能指望会有怎样的进步。在进行改革前,得想想我们与合作伙伴是否在同一个平台上?别的国家推行成功的,到我们这里不一定就行,因为很多因素不一样。很多时候不能一味的迁就学习者而将程度往下调,还是要有立场,而且是坚定的立场。

现在的戏没人看,那时一定的,因为大家都忙着追求连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