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06, 2006

文盲与结巴

这两天需要人手处理一些事情,J找来就快退伍的学生Q免费服务。因为感激他的义务精神与效率,结束的时候,我和J请他到俱乐部喝茶。

18岁的男生很健谈,从文学到时事都有独特的见解,说起创业的理想更是煞有介事。尽管求学的背景极其相似,但Q那份谈吐的自信与外闯的勇气却是我与同侪当年高中毕业时仍然匮乏的。应是整个大环境改变了吧,包括学校里的活动与话题的气候、信息流通的方式,以及际遇的多元化,使少年的视野比从前的我们开阔了许多。

而当我和J问起母校的语文氛围的时候,Q讲了一段颇有意思的话。他提到自己和许多同学一样,觉得华文是用来听和说的语言,而英文是用来读和写的语言。前者让他们感觉亲切,是属于生活的;后者则感觉比较疏离,属于较正式与严肃的场合。

这番转述与表陈无法不使我产生联想。一方面,它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实,在我这一辈毕业自特选中学的朋友当中就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平日虽然还能说流利的华语,但读写能力都下降了;而尽管职场上接触的文书全是英文,但说起英语还是不太标准。另一方面,不同语文与个别属性的牵连也暗合了“早上看海峡,傍晚看晚报/新明”的逻辑。

送J和Q赴约的那段车程中,我想起T的那首诗。我们的语文教育与社会环境,看似始料未及地培育出了另一批“高效世界的意外”("Casualties of the Efficient World")

脑海倏地浮现一幅影像:双语伤痕累累,各有残疾。而人,有时是文盲,有时会结巴。